從「星」開始 築起環保之路與社交共享的青年旅店
近年來環保意識抬頭,許多人在選擇住宿時會從環保面進行挑選,不過你知道環保旅店和環保旅館是有差別的嗎?環保旅館擁有評級制度,會經過企業環境管理、節能省水措施、以及汙染防治等的認證後,將其分成金銀銅三級。
然而這些嚴苛的準則,使得臺灣鮮少有業者通過環保旅館的認證,於是環保署決定降低門檻,推動「環保旅店」,由業者帶領消費者共同去實踐永續行為,如旅客自備盥洗用具,若旅客續住,店家則不更換床單及毛巾,由於條件簡單,截至2023年3月,全臺已有近兩千家有環保旅店的標章。
「星」勢力的崛起 青年旅舍的起源
除了常態的旅店以及旅館,近年來強調社群生活的「青年旅社(下稱青旅)」已成為新風潮。關於青旅的歷史最早可以回朔到20世紀初期,當時德國正在倡導青年運動,提出不論貧富,這些年輕人都應該去外面認識世界。
到了1912年,一名德國的老師理察將德國西部阿爾特納的廢棄古堡轉型,建立了第一家青旅,強調培養青年能夠獨立生活的技能,並體驗當地的文化。
直至現今,這些設計理念被各地的青旅採用,其互助、實惠的特色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及互動,受到大眾的喜愛,也彰顯了青旅重要的意義。
昔日後火車站的繁華舞廳 成了嫻靜的後花園
在台灣,大眾選擇居住青旅的風氣也愈來愈盛行,而位於台北後車站的信星青年旅館,是眾人國旅旅店第一首選。今天,讓我們跟著《La tulipe》的腳步,一起來看在臺灣致力於環保十多年的青年旅店「Star Hostel」。
位於臺北後火車站的Star Hostel,是臺北第一家百貨公司——「萬國百貨」的舊址,更是北部以往交通的要道。不過隨著時代的推進,後火車站的光景不再,華陰街逐漸落沒,創辦人廖晨翔為了重繫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將Hostel的概念帶進臺灣,這對於當時的他而言是一種新的突破,為了給自己「信心」,便將Hostel取名為「信星」。
如同「家」一般的Star Hostel
走進大廳,映入眼簾的是挑高的設計、高採光的共享空間與木頭和式室內建築,營運主管Joyce解釋,大廳的設計參照了日治時期的臺灣並結合日本對於細節的要求,除此之外,信星的員工們也為旅館注入一股「臺式」的熱情,目的是為了讓旅客一進來就感受到如同「家」一般舒適、溫暖的感覺。
信星的出現,在當時顛覆以往臺灣旅館的形式,更是廖晨翔對於信星的堅持。
而在共享空間木頭小屋裡,有一棵高聳的劍葉龍血樹矗立,耐旱耐寒的它陪伴了信星十年,彷彿在告訴我們信星就如同這棵樹一般,不管遇到什麼困難與困境,都能屹立不搖。
柳杉家具 顯現信星的細節和堅持
不僅如此,白色以及木質元素的整體裝潢,更是信星的一大亮點。Joyce向我們介紹,當初會以「柳杉」作為旅店建材的原由,她解釋,柳杉除了擁有獨特的清香氣味外,還有一定的防水能力可以抵抗腐壞,因此信星就把柳杉實踐成旅店的模樣,她回憶,信星每一個柳杉家具,都是當時員工們都沒日沒夜地打磨、上油而來的,如此的堅持和努力,就是為了呈現最舒適的狀態給旅客。
除此之外,信星也結合科技,以電子化的形式讓旅客們check in,並在創立初期便決定,不提供旅客任何的一次性備品。Joyce分享,信星在最開始員工錄取函就規定,員工一定要自備環保杯和便當盒。以此培養員工的環保意識。與此同時,在旅店的商品區裡,也放置許多小眾的臺灣再生品牌,目的是要與永續商品共同扶持,推動臺灣人的環保意識。
獨特的永續生活實驗室
除了帶動自家員工以及旅客實踐環保外,由於廖晨翔大學主修與生態永續相關,因此將信星的頂樓打造成永續生活實驗室,利用旅客用餐後的廚餘餵養給蚯蚓,讓蚯蚓堆肥種出水果,再將種出來的水果給旅客享用,形成一個生態循環。
不過,由於疫情期間基於安全考量,員工無法出門,人力上不足以照應菜園,再加上全球暖化的關係曬死大量的蚯蚓,破壞了循環,因此目前頂樓的實驗室暫停開放。不過,Joyce向信星的顧客們許諾,團隊會盡力養護頂樓園區,並預計2024年還原頂樓的永續生態圈。
每日活動 喚醒人與人之間最純真的交流
隨著科技的進步,大家經常透過手機互動,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漸漸地疏遠。廖晨翔為了找回從前大家面對面的社交模式,選擇不浪費共享的空間,發想每日活動,讓旅客間有良性的交流。Joyce提及,他們曾經帶著外國旅客一起體驗手搖珍珠奶茶,並帶隊爬象山等,就是為了把人與人之間的那份情誼,透過每日活動給帶回來。
信星對於每個細節的堅持,旅客也都看在眼裡,在牆上一幅幅的畫作及文字,是Star Hostel旅客們的暖心回應。看著這十年來顧客們精緻的作品信星將這十年來的旅客的回饋布置成一個小展覽,與顧客一同回顧信星的成長。
家裡的用具都帶出門吧!環保行動你我一起實踐
除了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永續環保也是每個人都必須重視的事情,Joyce期盼,大家出門時除了記得帶上水壺和摺疊傘外,也能攜帶餐具、吸管、袋子等等,減少使用一次性備品的機率,讓地球有更多喘息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