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限飛行員轉行「造船師」 張宗輝返鄉恢復淡水河榮景
記者/許詠晴、楊采璇
退伍後開始從事飛行極限運動的張宗輝,過去是飛行傘、滑翔翼、輕型飛機等飛行運動國手,曾參加過國際賽事獲獎。不過,四十歲後的他不再到處飛行,而是回到淡水實現小時候的夢想,打造屬於自己的獨木舟,轉行從事水上運動。
從小在淡水河邊長大的張宗輝分享,過去淡水河生態豐富,抓魚和耙蛤蜊就能養活一家人,甚至能有不錯的收入,因此小時候一直希望能有艘自己的船出海捕魚,也是從事極限運動後一直沒實踐願望,而隨著年紀增長,體力大不如以前,加上飛行運動的危險性較高,才決定回到淡水河從事水上活動。
張宗輝提到,過去有牌照的漁船數量稀少,20年前獨木舟與手划船在台灣更是沒有販賣通路,從國外引進船隻並不容易且價格昂貴,但網路上有許多國外自制船隻的教學影片及DIY設計圖,也有手做船隻的公開論壇可互相交流,所以沒有木工基礎的他,照著步驟做就完成了第一艘木製獨木舟。
未有木工經驗打造獨木舟 張宗輝熱愛挑戰極限
打造的船隻大多以木質為主,張宗輝解釋,木材不僅可塑性高,取得管道也比較容易,因此過去獨木舟或漁船大多以檜木製成,直到民國80年政府全面禁止砍伐天然林,造船材料才開始仰賴國外進口。不過,從國外取得的材料屬於板材,仍須經過組合、切割等事前處理工作,才能開始製作船隻的雛形。
造一艘船需經過長時間的雕刻及打磨,不過,張宗輝認為測試船隻才是最困難的部分。他說,台灣解嚴前有許多水域限制,難以把船划出外海,也無法進出海港,但打造船隻需經過長時間的觀察與搜尋資料,配合地區海況與氣候測試船速、穩定性及極限,所以他都會同時製作與研究造船技術。
回憶起第一次乘坐自製船划行的經驗,張宗輝分享,第一艘船下海時,船體容易進水、穩定性不佳,加上當時自己的划船技術不夠純熟,但光是能在河岸邊來回划行就很高興了。後續他不僅繼續精進船隻構造,也學習更多水上運動技巧,加上過去大家對海域有所畏懼,於是他也立下一個挑戰,乘坐自己打造的獨木舟環島,測試作品在海上的極限。
近年投入修葺與推廣工作 盼各類木舟文化永流傳
張宗輝除了會自製獨木舟,平時也會幫漁民或水上運動愛好者修船。他分享,目前漁船大多替換為玻璃纖維材質,因此漁民會將淘汰的木船託付給他回收,或花時間修復,讓舊船重獲新生再次下水,並供給喜愛水上活動的同好做休閒使用。
對於木質船隻的使用年限,張宗輝說明,船隻在沒有使用的時候,不能搬離水面或被太陽曝曬,否則木質部分會膨脹。反之,如果船隻一直飄浮停放在水面上,讓船身保有常態性的濕潤,就能保持船體材料的穩定性,所以長期浸在水中的船隻能長久使用,也是許多船齡50年的船隻至今還保存良好的原因,
獨木舟為人類最古老的交通工具之一,張宗輝提到,台灣的造船師傅都會互相交流技術與經驗,他在過去幾十年,也持續有在淡水社區大學開課,或帶領淡水河獨木舟初體驗等活動。不僅如此,他還曾經與日本琉球的獨木舟職人交換船隻設計圖,希望把各地不同的獨木舟文化傳承下去。而目前的他則致力於淡水河舢舨的復育計畫,用現代材料修葺毀損的船隻,讓其他對船有興趣的人可以持續使用。
張宗輝表示,淡水河在過去幾年受到污染後,生物多樣性減少,除了漁船不再這一帶地區捕魚,也鮮少有人在岸邊活動,整條河死氣沈沈,只剩接駁八里、淡水兩岸的快艇來來去去。不過,現代人願意嘗試水上運動,他希望能透過自己在淡水河邊造船,與專業人士帶動之下,活躍淡水河岸的氣氛,也期盼後輩可以打造獨木舟完成各自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