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創生活

百年傳統工藝文化 黃希宸踏上木雕之路(1)

充滿木頭香氣的工作室,敲打聲此起彼落,擅長「鏤空雕花」技法的黃希宸,作為大學授課講師,坐在教室最前方,一手握著木棰,一手拿起刻刀,不斷在已經畫好草稿的木材上進行敲打,一點一滴雕刻出作品雛形。黃希宸年僅33歲,卻是年輕一代首位文化部認證的傳統工藝匠師,同時他也是以「木雕刻工坊」的創辦人,目前在台灣藝術大學古蹟藝術修復學系擔任講師。

有美術專業背景的黃希宸,大學考上台藝大古蹟藝術修復學系後,開始接觸傳統藝術。黃希宸分享,比起創意表現及作品設計,自己比較喜歡專研鑿花技法,而傳統藝術不僅常有技巧性的表現,在雕刻上慢慢琢磨也很適合他的個性,加上製作過程中的木頭香令人心神安定,因此他也漸漸地喜歡上這門工藝,並選擇朝木雕工藝這條路繼續前進。

木雕作品呈現方式多元   「鏤空雕花」雕出立體與空間感

木雕有多種技法,「鏤空雕花」也是其中之一,擅長此種技法的黃希宸表示,鏤空雕花是一種常見的雕刻手法,在木雕中多用於雕刻人物以及花鳥,很多匠師在創作上也會使用這種手法,除了能雕刻出物體細節,也能襯托出花木內枝外葉的立體感,更能讓作品在遠觀的情況下,有強烈的空間感與畫面感。

「木雕作品就像是一個劇場,主角跟配角的位置以及空間的邏輯性,都需要事先細心地規劃以及編排,才能完美呈現作品。」黃希宸認為,鏤空雕花技法比其他雕刻技巧更為困難,不僅要先規劃雕刻空間的布局與編排,創作過程中還需保持物件的懸空感,因此鏤空雕花作品的製作速度,也比其他工法慢一些。

除此之外,鏤空雕花技法早期常運用在家具及工藝品上,現今則可結合中華文化傳統,延伸製作成文創商品。黃希宸說,透過設計一些簡易的木雕圖樣,讓民眾可以自己動手做木雕作品,也是一種傳承文化的方式。

透過觀察發現不同雕刻技法以及靈感

儘管每樣木雕作品在製作過程都會先經過草稿的仔細編排,但從中觀察還是會發現其中蘊含著中華傳統文化。黃希宸分享,正因如此,木雕有非常多種方式能找尋靈感,除了師傅流傳下來的圖稿,也能透過觀察古文書籍、傳統繪畫,得出不一樣的細節展現。而他平時也會實際到廟宇欣賞前人所雕刻的建築,並且拍照記錄,這些都是他累積經驗的方式,以及尋找靈感的來源。

學藝的路途並不孤單 師徒感情深厚 

談及黃希宸學習木雕技藝上獲得的指點,黃希宸提到,在木雕產業已有四十多年經驗的洪耀輝師傅,是他大學時期的指導老師,跟著師傅一起學習,讓他認識到許多木雕產業中的「眉角」,像是傳統風格的展現、雕刻角度或圖樣,他甚至能在老師的作品中得出體悟,從中學習到更多新的雕刻表現手法。

回憶起當年向洪耀輝師傅學藝的過程,黃希宸笑稱,他與洪耀輝師傅的互動比較無聊,兩人的互動多為鑿花工法上的交流,洪耀輝師傅常會直接、精確地點出作品可以改進的地方。雖然洪耀輝師傅的指導方式很嚴格,但對黃希宸來說,這樣的互動方式更能找出自己在創作上的盲點,而他也認為,老師此舉屬於「愛之深責之切」,對自己仍相當抱有期待。

黃希宸說,畢業後,洪耀輝師傅帶著他認識木雕產業的職場環境,並教導他如何接洽材料購買,以及作品的報價方式,甚至是未來職涯出路等。即使畢業多年,師徒間還是會進行交流,他也會將自己的作品與洪耀輝師傅分享,而洪耀輝師傅總是能在他認為已經做到位的作品上,觀察出細節,並提出更適切的建議。

如今黃希宸也跟隨洪耀輝師傅的腳步,回到台藝大擔任古蹟藝術修復學系的任課講師。談及返回大學授課的原因,黃希宸說,學校是最好傳承木雕藝術工法的場域,由於政府近年開始重視文化資產的修復,但早期的木工人力外移,導致現今有修復技術的人才減少,因此他才決定回到母校,協助培育新一代的木雕師,為維護台灣文化資產出一份心力。

傳統工藝文化代代相傳 一肩扛起傳承使命

作為木雕界年輕一代的國寶級鑿花匠師,黃希宸說,自己已經在傳統藝術裡投入了感情,並還充滿著熱忱,正因如此,他也認為自己有這個責任以及使命,期許自己能夠培育更多新一代的鑿花人才,將木雕工法繼續延續下去。